English

在改革开放中塑造民族之魂

1998-11-27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王黎 胡晓梦 我有话说
20年辉煌成就

在改革开放中塑造民族之魂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年述评

新华社记者王黎胡晓梦

强国先要强民,强民先要强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响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奏响了时代强音

1981年,北京大学学生喊出了气壮山河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出人们对重新凝聚民族精神的渴望。爱国主义成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力量、维系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奏响了最嘹亮的时代强音。

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纪律”,“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党中央的倡导下推广到全党全民中,使全国各地的城乡环境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997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将“讲文明、树新风”列作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突出解决老百姓反应强烈的问题,把群众是否满意做为活动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依靠群众参与,主要城市纷纷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城市清洁日”、“文明言行从我做起”、“每日奉献10分钟”等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充分感受精神文明建设给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加息息相关:窗口行业文明服务承诺制使群众感受到社会服务文明水平的逐步提高;“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让消费者体验到应有的尊重;“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拉近了“官”与民的距离;济南交警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道城市的亮丽风采;漳州110为城乡百姓解除了多少后顾之忧。张家港、大连、厦门、南宁、绵阳……一个个文明城市的涌现,促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蓬勃开展的创建文明村镇、评选文明户活动,筑起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千千万万城乡居民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心连心艺术团”和“京九文化列车”等活动,更给广大城乡建设者送去了欢乐、文明。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观众一年达4.6亿人次;剧场、影剧院的演出、放映活动,吸引观众1.66亿人次;全国年出版发行图书11.28万种、71.6亿册,杂志7916种、23.1亿册,报纸1083种、179.5亿份。电视覆盖率从49.5%增至87.4%,电视节目周平均播出时间5万多个小时。精品战略的实施使“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落到实处。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文华奖”、“金鸡”报喜、“百花”争艳……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催生出了一大批反映新时期风貌的优秀文学、电影、电视剧和戏剧作品。

在实践中摸索两个文明的相互协调发展的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辞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重大方针。

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样一个没有现成经验和理论的全新课题,特别是在整个社会都处在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新旧观念不断地发生碰撞。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多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十四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得到了明显加强,充分体现出我们的时代精神、体现出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特点。

培养“四有”新人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光荣使命。一批批体现“四有”精神、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孔繁森、徐洪刚、李国安、徐虎、李素丽、包起帆、王启民、吴天祥……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成为人们追寻的精神坐标。

1998年夏天的抗洪斗争,充分展现出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新的延伸。亿万军民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伟大的精神正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岗位建功立业。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为此,党的十五大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纲领,进一步明确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有关调查显示,不久的将来,文化消费的数量将不断增加,人们的知识、能力、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将会得到更大提高,居民增加知识型、健康型文化消费的意向非常明显,这方面消费将成为今后文化消费的主流。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也将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中庸保守型走向开拓创新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将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风尚。

面向新世纪,我们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继续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切实把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文化艺术领域,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出人才,多出精品。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形成优秀精神产品大量涌现、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的繁荣景象,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过程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我们相信,迎着二十一世纪的曙光,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